科创高地 人民之城
时间:2025/9/3 发布者:人民网

Play Video

仅仅38天,位于黄浦江畔的“模速空间”从毛坯到“拎包入住”;2年间,这里入驻企业百余家,累计推动50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全市的61%……

上海这片土地上,发展的温度与速度同样瞩目:中心城区的宝兴里172天实现100%旧改签约,杨浦228街坊蜕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板,数万张建设者之家床位让奋斗者安身立命。

“五个中心”协同发力更显硬核实力:2024年3650.3万亿元的金融市场成交额、连续15年全球第一的集装箱吞吐量、1.8万亿元规模的三大先导产业基金,共同构筑起这座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骨架。

陆家嘴刺破云霄的天际线。人民网 马作鹏摄

陆家嘴刺破云霄的天际线。人民网 马作鹏摄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数智变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黄浦江畔,徐汇西岸。

在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一群群投身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年轻人在这片年轻的空间里脚步匆匆。来到这里的人,没过多久就会知道这样一句话:“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楼下,大厅的“排片表”展示着各类人工智能主题行业交流活动,路演厅经常举办创业政策培训与科技沙龙,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内陈列众多AI科技产品。

楼上,白板上记录着各种思维导图和技术路线,茶水间,人们打个照面聊几句,不多时就可能“头脑风暴”出新点子、共性需求、技术落地乃至战略合作……

“模速空间”活动排片表。人民网 马作鹏摄

“模速空间”活动排片表。人民网 马作鹏摄

“在模速空间,无问芯穹首次实现了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种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运行,就像架了一座桥,让芯片的混合效率达到97%以上。”无问芯穹首席执行官夏立雪告诉记者。

作为“模速空间”首批入驻企业之一,成立于2023年的无问芯穹如今已发展成国内AI基础设施头部公司,核心技术接入10余种芯片,服务全国20余个省区市。

当大多数人的目光聚焦于算力、算法时,位于“模速空间”的库帕思却将焦点放在了人工智能的另一关键环节——高质量语料数据。

“自2024年3月运营以来,我们用了几个月就在行业内首次完成了语料战略平台‘四梁八柱’的搭建。目前,库帕思面向基础大模型及行业垂类大模型已经语料化了众多高质量语料数据集,覆盖了多模态、金融、教育等10多个行业。”库帕思CEO黄海清介绍。

这家由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人民网等11家单位共同组建的企业,正致力于成为中国首家专业人工智能语料公司,打造基于世界知识体系和价值对齐的大模型语料“超级工厂”。

“上楼搞研发,下楼买算力”成了这个空间内“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真实写照。

“模速空间”服务中心。人民网 马作鹏摄

“模速空间”服务中心。人民网 马作鹏摄

成立不到两年,总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模速空间”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大模型领域的“超级孵化器”。如今,“模速空间”正在向全世界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出“邀请函”——来到上海黄浦江畔,参与其中。

沿黄浦江畔一路漫步,上海发展势头强劲。从徐汇西岸“模速空间”加速创新孵化到黄浦“中央科创区”能级持续跃升,从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动能澎湃,未来产业布局提速,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凝“新”聚力 擦亮“人民之城”幸福底色

“户均面积12.6平方米,鸽子笼一样,一家几口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大姑娘换个衣服,老爸都得出门避避;这么陡、这么窄的楼梯,古稀老人每天拎着马桶爬上爬下……”说起当年宝兴里的居住窘境,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很感慨。

旧改前,宝兴里居民的居住场景。宝兴居民区供图

旧改前,宝兴里居民的居住场景。宝兴居民区供图

2020年6月26日,宝兴里最后一户居民搬迁完毕,1136户持证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仅用172天,刷新中心城区旧改成果新纪录。

都知道旧改难,但这是“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民生关切。2022年7月,上海宣告历史性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众多百姓搬离逼仄简陋的旧屋,圆了新居梦。

马不停蹄。上海又将城市更新重点转向更难啃的硬骨头——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小梁薄板等不成套职工旧住宅以及城中村“两旧一村”改造。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上海,市民驿站、社区食堂、托幼“宝宝屋”、城市书房、口袋公园等随处可见。

走进虹口区曲阳社区,一座座温馨的“宝宝屋”迎接着1—3岁幼儿的到来。“就嵌入在居民区里,家长有事外出,宝宝可以交给我们临时托管。”在密二居民区宝宝屋里,不同年龄段的宝宝们正在嬉戏玩耍。

再看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全长12.5公里的“水环”,镶嵌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市民漫步其间,移步换景;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估值千亿,听取百姓意见,建成公共景观设施,被市民称为“上海阿勒泰”……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些散布在城市肌理中的民生设施,既见证着上海天际线的不断攀升,更体现着城市发展的温度,让不同群体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

1990年出生的张颂蔚来自河北,是上海上保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2023年底,他和同事一起搬进了位于闵行区马桥镇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四人间,一张床位每月500元,房间里配有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居住区还有篮球场、羽毛球场,这对爱运动的张颂蔚来说惊喜不小。

工作之余,张颂蔚(右)喜欢与室友打打篮球。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工作之余,张颂蔚(右)喜欢与室友打打篮球。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上海近年建造启用了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间),完成全年目标的60.4%;新增供应3.7万套(间),达成全年目标的61.7%。上半年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新增筹措供应床位18777张,完成全年目标的62.6%。

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建设者、服务者都能找到合适的住所,也正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与万千奋斗者“双向奔赴”的真实写照。

“五个中心”攥指成拳 蓝图绘就实景画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给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期间,上海以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推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五指成拳”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开市六年间已支持589家硬科技企业上市,累计融资超1万亿元,其中上海累计首发募资额和总市值保持全国第一。1000亿元规模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精准滴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上海累计培育30余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超1000万台工业设备,开发1.6万多个工业软件,构建超3.5万个工业机理模型,服务企业总数超116万家。

一组数据可透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7.9件;2024年,上海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5150.6万标箱,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和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420.6万吨、1.25亿人次,排名分别升至世界第二、世界第三;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600万人次,正在构建起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全新格局……

站在黄浦江畔远眺,这座GDP突破5万亿元的超大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画笔,将“五个中心”建设蓝图勾勒成生动实景。

从“模速空间”里不断诞生的技术突破,到宝兴里居民脸上舒心的笑容;从科创板“硬核”企业的上市钟声,到洋山港无人码头的汽笛轰鸣……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无不体现其中。


版权所有 @ 时事新闻网络中心

北京市公安局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 京网公安备11010602130013号

网站备案编号:[京ICP备12003057号-5]

Copyright 2021 - 202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